专题论坛

  • 肺癌中西结合诊疗最新研究进展

    胡帅航;侯炜;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西医在肺癌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术后复发率高、靶向治疗耐药性以及免疫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等问题的挑战。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多靶点调控和整体机能调节的特点,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可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尤其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以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发展脉络与最新进展,并全面分析临床实践中中西医协同治疗的优势特色与现存困境,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7;No.3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中药调控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

    刘珊;安倩;孙琼;马璐瑶;张一鸣;沈红梅;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肿瘤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中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成为肿瘤预防和治疗的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中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医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应用于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04期 v.7;No.37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学彰;王斌;陈菊;贾文玉;朱志霞;陈锡康;林晓彤;魏亚如;刘皓然;廖定君;林树燕;谢亚妮;田华琴;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复发转移、耐药性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中医药凭借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优势,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增效减毒、调节免疫、改善预后的作用。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乳腺癌防治领域优势凸显,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在诊疗体系构建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围绕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的研究进展,重点从规范化应用现状、重要临床成果及亟需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提供理论依据与临床参考。

    2025年04期 v.7;No.37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学术探讨

  • 刍议中医诊疗肝癌中“癌毒”之病态及病势评价相关术语的使用规范

    凌昌全;李柏;岳小强;翟笑枫;韩睿;洪靖;姚曼;

    肝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癌毒”理论在中医肿瘤诊疗中意义重大,但相关术语缺乏规范。本团队基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的临床实践,提出肝癌“癌毒”病态术语,包括“癌毒初萌”至“癌毒复窜”等,明确肝癌发展各阶段“癌毒”定义、治疗建议及中医优势。同时,制定“癌毒”病势变化评估标准,如“癌毒得控”“癌毒渐减”等。此外,针对癌毒病势分期及评价中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处理原则。本研究围绕肝癌的“癌毒”这一核心病机,初步构建的中西医结合肝癌诊疗辨治体系,虽是近20年临床实践之结晶,但因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仍需不断完善。故笔者期望通过学术交流,结合现代科技,共同提升中西医结合肝癌防治水平。

    2025年04期 v.7;No.37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国医大师周岱翰治疗胰腺癌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析

    肖志伟;周瑞生;杨小兵;周岱翰;

    本文系统阐释了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辨治胰腺癌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周岱翰教授认为,胰腺癌的疾病发展过程呈现“肝脾失枢→湿热蕴结→寒热错杂→正虚毒损”的证候演变规律,提出“中焦气滞、脾虚湿困、瘀毒蕴结”是胰腺癌发病的核心病机。基于岭南地区“湿热瘀毒壅滞成痈”的地域特点,他确立了从肝脾论治、温清并用的总体治则。针对疾病不同阶段,周教授主张采用早期疏肝健脾、中期温清消痈、晚期扶正解毒的“三阶治法”,并在临证中始终贯穿“带瘤生存”理念,强调中医药在维护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2025年04期 v.7;No.3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基于《血证论》从瘀论治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谭思齐;易良杰;甘论玲;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肿瘤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见皮下瘀点、瘀斑,重者可致组织器官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认为,CIT的主要发生机制是化疗药物诱导骨髓抑制,进而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在临床实践中,CIT的治疗面临止血与预防血栓形成的矛盾难题,且现有治疗手段存在局限性。在中医范畴,CIT可归属于“血证”“紫癜”。本文提出,CIT的核心病机本质在于“虚”“毒”“瘀”三者的动态交织。其中,瘀血既是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推动病情进展的枢纽环节。在应用“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时,需依据疾病分期进行动态调整:急性期以凉血止血为主,迅速控制出血;亚急性期侧重益气宁血,固护根本;慢性期则宜通补兼施,调和阴阳。治疗CIT时应注重“祛瘀生新”在打破“出血→瘀滞→虚损”恶性循环中的核心价值。

    2025年04期 v.7;No.3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临床研究

  • 壮医神龙灸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奥沙利铂化疗后神经毒性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

    钟秀梅;斯韬;张明旻;刘湘慧;曹洁;易磊;

    目的 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探究壮医神龙灸治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oxaliplatin-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OIP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40例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后持续中重度OIPN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采用交叉设计:第一阶段,A组接受壮医神龙灸+腺苷钴胺,B组接受腺苷钴胺+安慰灸,洗脱期后交换干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4、6、8周收集数据。结果 在第一阶段干预中,A组在肿瘤患者神经毒性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方面优于B组,第4周时两组评分差值为(5.16±0.89)分(增幅19.07%),A组较基线改善34%,B组仅改善9.3%。经洗脱期后交叉干预,A组后续4周评分改善5.2%,而B组在获得神龙灸治疗后改善率提升至19.14%。A组治疗后中重度感觉异常发生率降低,其中以手足麻木刺痛、手足遇冷疼痛及手脚痉挛改善尤为明显;两组患者BPI-SF评分比较,A组方案干预后的简明疼痛量表—简表评分低于B组方案(P<0.05);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A组方案干预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B组增快(P<0.05),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未出现水泡、过敏、烫伤等不良反应。结论 壮医神龙灸联合腺苷钴胺能改善中度至重度OIPN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7;No.37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 康艾注射液联合Capeox及贝伐珠单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闫庆会;代恩勇;郝丽丽;董鑫;

    目的 探究康艾注射液联合Capeox及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BEV)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确诊的84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Capeox方案联合BEV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康艾注射液联合Capeox方案及BEV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免疫指标、癌症相关指标(癌胚抗原、肿瘤糖类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年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0.9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CD3~+、CD4~+、CD4~+/CD8~+明显增加,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一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艾注射液联合Capeox及BEV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明显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增强免疫力,提高治疗有效率及一年生存率,降低不良反应。

    2025年04期 v.7;No.3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思路与方法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恶性黑色素瘤

    刘浩;陈欣;杜炎远;郑红刚;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死亡率高,预后差。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笔者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为外在太阳火毒,内在卫气失常,使得火扰元气,阳气变动,化气失常,“阴成形”随之过盛,变生恶性黑色素瘤,此变动之阳气是细胞恶变的关键,主导其发生发展。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为要,根据病因不同,或以祛痰活血为主,或以补肺脾肾为主,制其枢机,散其邪气。

    2025年04期 v.7;No.3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肿瘤相关性失眠中医导引治法探讨

    王子宸;李经蕾;周彤;乔晨曦;侯炜;

    失眠作为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发生在肿瘤病程的任何阶段,随着病情进展及放化疗等治疗的应用,肿瘤相关性失眠(cancer-related insomnia,CRI)会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现代医学常用药物治疗CRI易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常难以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导引作为一种非药物绿色疗法,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对人体机能进行整体调节,发挥行气畅气、活血化瘀、培补元气、扶正固本的作用。本文从CRI的中西医认识及其与中医导引术的关系入手,结合古籍及近现代文献探求中医导引在CRI治疗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特点,初步构建个体化锻炼方案,为临床治疗CRI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7;No.3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基于“甘守津还”论治放射性肺损伤临证思路

    房致永;秦康妮;石智尧;高宇;王海燕;郭昱妍;王晞星;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常见并发症,其病程冗长,且具有病情逐步加重、缠绵难愈的特征,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中医药在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减轻相关症状以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从中医角度来看,放射性肺损伤属于“咳嗽”“肺痿”等范畴,本文依据“甘守津还”理论,认为放射性之火热毒邪直折肺津为致病关键,热毒消灼、肺脾亏虚、气津两虚为根本病机,气不布津、痰瘀互结为重要病理因素。基于此,确立“甘守津还”为基本治法,用药以甘味药物为主,利用甘寒清肺生津、甘温培土生金、甘辛行气通络,以促进气行津布,进而达到津液和调,阴阳平衡的状态,为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7;No.3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从精气血阴阳毒蕴辨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黄喆;刘兴;林双;代喜平;

    本文基于传统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提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中医核心病机,即:精气亏虚为本,气血不足为标,阴阳亏虚为变,毒蕴骨髓为害。结合MDS主要临床表现的中医属性及核心病机,主张从精气血阴阳毒蕴辨证治疗该病。治疗上遵从扶正祛邪的原则,以补益精气血阴阳、解毒化瘀祛邪为法。针对不同风险的MDS,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具体分层治疗策略,并列举病案一则,以期为中医药辨治MDS提供思路。

    2025年04期 v.7;No.3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从脏腑别通角度探讨肿瘤患者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治疗思路

    徐婧;徐晓婷;邹先明;孙艳;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OIC)是肿瘤患者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最常见且持续的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基于脏腑别通理论,阐述其核心内涵及与OIC的关联,认为OIC的关键病机是癌毒侵袭与阿片类药物影响,致使脏腑开阖枢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紊乱。从该理论视角将OIC辨证分为太阴太阳开机不利(脾虚型)、厥阴阳明阖机不利(肝郁气滞型)、少阴少阳枢机不转(脾肾阳虚型),并探讨各证型对应的治法方药,同时结合颊针疗法的取穴原则与临床应用,通过病案印证其疗效,为OIC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7;No.37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肿瘤学园地

  • 火针治疗癌症疼痛的思考及研究进展

    李全华;欧昌坤;

    疼痛是癌症常见并发症,西医常采用“三阶梯”止痛原则及阿片类药物,但存在成瘾性、耐药性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癌痛病机多为寒、滞、瘀、虚,治以温、通、泻、补。火针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温阳化气、消癥散结之功,除传统火针外,毫火针、岭南火针亦应用广泛。火针在骨转移瘤、肺癌、胃癌、肝癌等癌痛治疗中,能够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故火针可作为癌痛治疗中潜在的中医优势疗法。本文综述当前火针治疗癌痛的应用,报告火针选穴、临床具体操作、疗程、适用的疼痛类型等,以期指导临床。但目前临床及机制研究仍较少,且证据等级有待提高,未来需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进一步明确火针治疗癌痛的优势病种、起效机制、量效关系等,从而推广应用于临床。

    2025年04期 v.7;No.3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三焦针法在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宋京京;曾子珈;李岩;

    癌性疼痛(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的临床治疗以“三阶梯”止痛法为主,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常伴随一系列副作用。三焦针法由韩景献教授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提出,该理论强调三焦气机失调与癌痛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调理三焦气化,疏通经络、益气调血、扶本培元,可以有效缓解癌痛。三焦针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为癌痛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7;No.37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