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

  • 论中医肿瘤学维护健康与治癌疗效报告

    周岱翰;

    中医学是维护人类健康的生命科学,是先进的医学模式。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源远流长,逐渐汇集成一个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和临床分科。中医肿瘤学的学术优势,一是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二是辨证论治,带瘤生存;三是“杂合以治”,全程治疗。中医治癌坚持中医自信与疗效自信,针对优势病种的敏感人群进行精准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列举治验病例报告作为佐证,以解答“单用中医能否治愈癌症?”“中医药对哪些恶性肿瘤效果最好?”等临床问题。

    2025年03期 v.7;No.3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学术探讨

  • 免疫类器官在中医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吴先林;施传坚;李要轩;邓利强;江海媚;张锦芳;

    免疫类器官(immune organoid)是一种利用体外3D培养技术构建的、模拟体内真实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类器官模型。与传统的2D细胞培养相比,免疫类器官能够更好地模拟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在体内的空间结构、细胞间互作和周围细胞因子等复杂的生理环境,从而为深入研究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筛选和评估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提供新的平台。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其作用于人体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和多通路的特点,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难以精准评价中医药治疗作用,无法体现中医药整体观和动态思维。免疫类器官的出现,将体内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在体外重现,更加精准和全面地反映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综述了免疫类器官在肿瘤研究和药物研发的研究进展,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免疫类器官技术在中医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并提出了免疫类器官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

    2025年03期 v.7;No.36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以“肺-脑-肠”轴理论探析肺癌脑转移的诊疗思路

    范雅捷;孙士玲;关徐涛;蒋立峰;王涛;高萍;马萌萌;张鑫萌;

    肺癌脑转移发病机制与肺、脑、肠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梳理了肺、脑、肠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肺脑相系、脑肠相通、肺肠相和等观点,并结合肺癌脑转移的发病机制,论述了基于“肺-脑-肠”轴理论,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来补益正气、宣肺化痰、散瘀排毒,从而论治肺癌脑转移。从“肺-脑-肠”轴理论角度出发,系统地了解肺癌脑转移的发生机制,可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3期 v.7;No.36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临床研究

  • “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莫爱群;周文霞;欧爱华;王聪;

    目的 本研究前瞻性探索“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4年9月至2024年12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肿瘤科门诊就诊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睡眠障碍患者共70人,随机分配到2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疏肝调神”针刺法进行治疗,每周2次,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每次服用7.5 mg,连续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最后1天(第8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rerity index,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 HAMD-24)评分及血清褪黑素(melatonin, MT)、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和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的变化并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PSQI、ISI、HAMA、HAMD-24评分及5-HT、NPY、M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SQI、ISI、HAMA、HAMD-2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治疗组的5-HT、NPY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组的CEA、CA15-3、CA125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疏肝调神”针法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可通过调控MT、5-HT、NPY,调节抑郁等负向情绪,同时降低CA15-3、CEA、CA125,减少肿瘤复发率,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2025年03期 v.7;No.36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扶正祛邪养阴方联合耳穴贴压对气阴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VEGF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瞿毅;龚新月;汪谭;

    目的 探究扶正祛邪养阴方联合耳穴贴压对气阴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106例气阴两虚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祛邪养阴方和耳穴贴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和安慰性手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学指标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生活质量评分、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和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肺癌患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lung,FACT-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肺癌模块13(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lung cancer module 13,QLQ-LC13)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个周期后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后两组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肝肾功异常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祛邪养阴方联合耳穴贴压辅助治疗NSCLC的近期疗效较好,可有效抑制血管生成,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减轻部分不良反应。

    2025年03期 v.7;No.36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型聚类研究

    申齐齐;刘清霞;王晓春;张苗苗;

    目的 探索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乳腺癌行内分泌治疗出现类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资料和Kupperman改良症状积分。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并对其中医四诊资料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归纳得出乳腺癌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中医证候。结果 乳腺癌经内分泌治疗出现类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中,41岁~69岁的中年乳腺癌最多占74.37%,≤40岁的青年乳腺癌占14.24%,≥70岁的老年乳腺癌占11.39%。基于层次聚类法将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聚为4类,分别为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冲任失调证和肝郁气滞证。所有患者中气血两虚证占31.65%、脾肾阳虚证占23.73%、冲任失调证占27.53%、肝郁气滞证占17.09%。青年乳腺癌患者常见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以月经先后不定期、盗汗、胸胁痛、抑郁/疑心、乳房痛为主,常见证型为冲任失调证(占44.44%)、肝郁气滞证(占40.00%);中年患者以潮热面红、骨关节痛、神疲肢倦、少气懒言为主要症状,常见证型为气血两虚证(占34.47%)、冲任失调证(占28.51%);老年患者则以头晕、畏寒肢冷、腰痛、出虚汗、夜尿频数、大便不实为主要症状,常见证型为脾肾阳虚证(占61.11%)、气血两虚证(占36.11%)。不同年龄段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四种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类更年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冲任失调证四类,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证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青年乳腺癌以冲任失调证、肝郁气滞证为主;中年乳腺癌以气血两虚证、冲任失调证为主;老年乳腺癌则以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为主。

    2025年03期 v.7;No.36 39-4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思路与方法

  • 基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癌性厌食症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思路

    刘泽豪;徐淼;朱世杰;谢虹亭;胡馨雨;乔塬淏;薛鹏;

    癌性厌食症(cancer-induced anorexia,CRA)是癌症及抗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营养状态及生存预后。现代医学治疗存在疗效局限性与副作用风险。基于中医心脾相关理论,本研究提出心脾功能失调是CRA的核心病机,并从经络络属、五行生克、气血共主及情志调节等多维度解析心脾协同调控食欲的机制,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神经内分泌机制有机融合。针对CRA病机演变,提出三阶段理论:早期毒萌脾虚,邪毒凝滞;中期癌毒损阳,气血两虚;晚期火土失济,生化告竭,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上遵循“初、中、末三法”,分期施治。另外,情志因素及其干预贯穿CRA发病及治疗的全程。

    2025年03期 v.7;No.36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通道理论辨析及其临床诊疗思路研究

    杨莹;苏奎国;王彤冉;冯瑞琪;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由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较差,目前尚无可行的根治方法。中医认为癌证日久失治,正气大耗,肺脾肾三脏受损,气机不畅,三焦不利,水道闭塞,津液输布失常,发为胸水。病位在胸部,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笔者从中医通道理论出发探讨五脏、经络、三焦在MPE发病机制中的影响及作用,认为MPE并不是单一肺脏病变所致,而是五脏亏虚失司、气血经络失和、三焦气液失调相互作用及演化所致。因此,治疗上应顾护正气,将扶正贯彻治疗始终,以补益肺脾肾三脏为本,畅调三焦气液运行为要,同时辨证加以行气活血、通络化瘀、温阳利水为辅,达到气血阴阳自和减少胸水且缓解症状的目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2025年03期 v.7;No.36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基于“和其不和”动态辨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理论与实践

    宋英;蔡柳;张艳;杨颖;熊宏泰;郑红刚;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s)相关心肌炎因缺乏有效干预手段,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难点。其核心病机在于免疫过度激活导致的“相火妄动、药毒扰心”,以及君相失调引发的“气阴两虚、瘀毒内阻”,最终造成心肌微循环障碍。这种病理改变违背了中医“纠之有度”的治疗原则。炙甘草汤合六味地黄丸通过“一靶双效”机制调控ICIs作用,既能维持抗肿瘤效应,又可平衡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二者通过滋肾以制约相火、养心以安君火,从营卫、气血、经络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调节,以“和其君相”之法动态调控免疫稳态,在ICIs相关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2025年03期 v.7;No.3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从“脾者主为卫”探讨肿瘤免疫营养失衡及中医营养管理

    张潇潇;许博文;李东芳;何欣;

    免疫营养是现代医学下肿瘤治疗的新方向,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存在代谢重编程,而营养物质的异常摄取是导致代谢变化的关键,并可造成免疫稳态失衡以促进肿瘤进展。“脾者主为卫”是“脾”运化功能的外现,运化得健则后天生化之本稳固、卫外功能充盛,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营养状态相契合;脾失运化,则免疫功能下降、营养失衡。治当运脾实卫,促脾运以改善免疫营养代谢、实卫气以重塑免疫机能。本文从“脾”的中医内涵与现代医学还原论认识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营养代谢特征,丰富微观辨证内涵,并试从中医药营养管理方向提出干预新策略,拓展中医肿瘤营养治疗新思路。

    2025年03期 v.7;No.36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名医名家

  • 林洪生“固本清源”辨治癌因性疲乏经验

    蔡瑞娟;林洪生;毛启远;张楚楚;谭滢;韩宝瑾;钟毅薇;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林洪生教授认为CRF以本虚标实为核心,病机涉及正气亏虚、气血失和、癌毒内蕴、脏腑虚衰,且虚、瘀、毒、损相互夹杂,她提倡将“固本”贯穿于CRF治疗的始终,灵活应用补、调、和、益、养五法顾护脾肾,充养气血阴阳;同时兼顾清源,巧用清、消二法清除癌毒、痰瘀等实邪,阻断邪正互伤恶性循环。本文将林洪生教授“固本清源”辨治CRF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7;No.36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蒋士卿从肝论治大肠癌的经验

    姬星;夏子岚;姬佳琦;孙旭杭;李盈盈;康涵钰;蒋士卿;

    蒋士卿教授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运用五行藏象思维,结合六经辨证对厥阴风木的认识,认为大肠癌的核心病机为五脏气机失调,肝失疏泄为气机失调之本、痰湿瘀毒为标,临床善用疏肝运脾、升肝降肺、养肝滋肾、温肝养肾四大治疗法则,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当归贝母苦参丸合半夏泻心汤、左归丸、乌梅丸为主方加减,旨在恢复五脏气机、大肠腑通降为要,取效迅速。附2则典型医案以辅证。

    2025年03期 v.7;No.36 84-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临床心得与病例报告

  • 中医全程服药治愈1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报告与体会

    周瑞生;高天琦;罗悦华;周岱翰;秦冰冰;

    本文报告周岱翰教授单用中医药治愈1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辨证论治过程,提出“保肝抑瘤”治法的机理和疗效优势,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贯穿于肝癌全病程管理的治疗模式。

    2025年03期 v.7;No.3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中医药治疗儿童脑瘤实现长期生存1例报告

    杨晶雅;张涛;赖年红;李浩然;章思宇;聂丽欣;张恩欣;

    儿童视路胶质瘤(Optic Pathway Gliomas,OPGs)作为一类好发于7岁以下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低级别胶质瘤,其临床治疗常因患者年龄较小、放疗潜在神经毒性风险及手术完全切除困难等因素而受限。中医药毒副反应轻,在干预OPGs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潜力。本文报道一例2岁7月男性OPGs患儿的病案,采用天麻钩藤饮合止痉散进行个体化加减治疗,通过阶梯式剂量调整方案(蜈蚣3~10条/剂),经长达80个月的持续随访观察,患儿影像学复查显示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且神经发育及体格生长指标均处于同龄儿童正常范围。本案例通过构建中药复方的动态调方体系与长期疗效监测模式,为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替代治疗方案提供了具有循证价值的研究范本,同时也为中医药在神经肿瘤领域的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

    2025年03期 v.7;No.36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教学传承

  • 林丽珠治疗中晚期肺鳞癌经验举隅

    李晏龙;戴佳洁;王莹;黄俊杰;綦向军;黄子菁;陈汉锐;林丽珠;

    肺鳞癌具有合并症多、驱动基因少、确诊时多数处于中晚期等临床特点,系统治疗方案有限,疾病相关死亡率高,临床诊治较为棘手。林丽珠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鳞癌。结合古代文献、最新科研进展和自身临床实践,林丽珠教授认为,肺癌总体上属于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虚”“痰”“瘀”“毒”为其四大致病要素,贯穿其整个发病过程,中医治疗在扶正的同时,亦需兼顾祛邪,主张将益气扶正与化痰利湿、活血祛瘀、解毒散结等治法相结合,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痰毒”理论和“益气除痰法”治疗体系。现将林丽珠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肺鳞癌的思路分享于此,并附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2025年03期 v.7;No.36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文献与综述

  •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逆转胆管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崔恩泽;姚曼;方晶晶;汪猛;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大多CCA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化疗方案仍是CCA患者的一线选择。然而CCA的多药耐药性会协助癌细胞逃脱药物的杀伤作用,导致其对各种药物普遍反应性不佳。研究CCA的多药耐药性及其逆转策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中医中药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多层次、多靶点、多机制的综合性优势在耐药性逆转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这对提高CCA的治疗效果以及改善CCA患者的预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CCA的多药耐药性机制,分别从膜表面转运蛋白、胞内代谢酶类、信号通路以及细胞核非编码RNA分子介导的多药耐药性机制等方面,对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相应逆转策略作一研究综述。

    2025年03期 v.7;No.3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