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咽喉望诊之辨证要义与肿瘤临证应用

    罗悦华;周瑞生;

    咽喉望诊是评估肿瘤患者正邪盛衰的关键标识,本文通过“咽为胃之关,喉为肺之门”理论阐明其作为重要辨证依据的价值,旨在总结周岱翰教授在肿瘤诊疗工作中对咽喉望诊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临证辨识的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7;No.3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病机与治疗经验

    胡馨雨;宗铭桐;李国栋;蔡亚芳;刘泽豪;薛鹏;朱世杰;

    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是肿瘤幸存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本文系统探讨了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治策略。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手段,其“毒邪”可破坏心之气血阴阳动态平衡,核心病机可高度概括为“阳损气化失权,阴伤形质受损,浊毒内蕴为变”,此三者相互胶结影响,共同构成了抗肿瘤治疗心脏毒性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据此核心病机,笔者团队确立“调和阴阳”为治疗总纲,并紧扣“阳损-阴伤-浊毒”的病理核心,提出以下辨治思路:温扶阳气,复气化之功;滋阴培元,固形质之基;化浊解毒,通心络之滞。

    2025年05期 v.7;No.38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临床研究

  • 多维度功能锻炼协同中药热熨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李敏;毛珏霞;曾月;朱婷婷;管玥;江志伟;李杰;

    目的 探讨多维度功能锻炼协同中药热熨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锻炼组、综合组。对照组实施甲状腺癌常规护理,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维度功能锻炼方案;综合组在锻炼组基础上于术后前3天实施中药热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体位综合征发生率和术后连续3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及颈部活动度。结果 多维度功能锻炼协同中药热熨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体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综合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和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颈功能改善方面,综合组及锻炼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第1周、1个月、3个月时,三组颈部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的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效应(P<0.05)。术后1周,综合组在向健侧屈、向健侧旋转、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方面优于锻炼组(P<0.05)。结论 多维度功能锻炼协同中药热熨能有效改善甲状腺癌术后体位综合征,缓解术后疼痛,提升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颈部活动与舒适度,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5期 v.7;No.38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库非小细胞肺癌术后Ⅰ~ⅢA期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李铮;王学谦;孙玲玲;焦丽静;龚红卫;姜敏;杨忠明;王巧灵;郭环宇;贾英杰;薛维伟;樊柄杰;张美英;侯炜;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Ⅰ~ⅢA期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 对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10家医院1 075例住院非小细胞肺癌术后Ⅰ~ⅢA期患者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初步探索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演变规律及相关性。结果 NSCLC术后单一证候要素分布以气虚证、阴虚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复合证候要素以气虚证+阴虚证、气虚证+痰湿证+血瘀证、血瘀证+气滞证、气虚证+痰湿证为主。经过中医药干预后,主要证候要素比例均不同程度降低。与女性相比,男性气虚证、阴虚证比例低,痰湿证、血瘀证比例高。与非吸烟者相比,有吸烟史者气虚证、阴虚证比例低,痰湿证、血瘀证比例高。腺癌以气虚证、阴虚证比例最高,其次是痰湿证、血瘀证,鳞癌气虚证、阴虚证比例比腺癌低,痰湿证、血瘀证比例比腺癌高。分化程度越低,气虚证、阴虚证比例越低,痰湿证、血瘀证比例越高。随着分期增加,气虚证、阴虚证比例降低,痰湿证、血瘀证、热毒证比例升高。结论 NSCLC术后Ⅰ~ⅢA期证候要素分布以气虚证最多,虚实夹杂。单一证候要素分布与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有相关性,与年龄无相关性。

    2025年05期 v.7;No.38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大承气汤加味联合耳穴压丸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

    王赟;王煜;谢梦雪;

    目的 探究大承气汤加味联合耳穴压丸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52例I~Ⅱ期胃癌术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的胃肠功能、炎症反应、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uality of life score,QOL)评分、体能状态评估量表(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lg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l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lgG)情况,以及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COG评分降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白蛋白(albumin,ALB)、QOL评分、lgM、lgA、lgG升高,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承气汤加味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能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和释放,减轻术后炎症和应激反应,并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5期 v.7;No.38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对胃癌患者远期生存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王立玉;陈舲;龚亚斌;陈洁;许玲;

    目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对胃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且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胃恶性肿瘤患者34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结果 (1)342例中医药参与治疗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2月,其中159例Ⅳ期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月;(2)一至三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8%、95%、84%;Ⅱ期:89%、87%、61%;Ⅲ期:81%、61%、36%;Ⅳ期:23%、9%、2%;(3)单因素分析法(Kaplan-Meier)显示:肿瘤TNM分期、肿瘤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化痰祛瘀中药、中药静脉制剂、化疗、手术、靶向、初次就诊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是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肿瘤病理类型、化痰祛瘀中药、中药静脉注射液、化疗、手术、初次就诊血清CEA水平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接受足量化痰祛瘀中药、接受中药静脉注射液、接受化疗、接受手术、初次就诊血清CEA水平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2025年05期 v.7;No.38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临床心得与病例报告

  • 跟师周岱翰教授从“痈疽”“湿毒”论治肠癌经验报告

    杨小兵;李秋萍;肖志伟;周瑞生;潘艳丽;周岱翰;

    本文阐释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从“痈疽”“湿毒”理论论治肠癌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经验。周教授立足“痈疽”“湿毒”学说,结合岭南地区独特的湿热气候特征,指出“湿热蕴毒”乃肠癌的核心病机,确立了化湿解毒的基本治疗法则。周教授在运用化湿解毒法治疗肠癌的临床过程中,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重视对中焦脾土的顾护与调养,体现了中医“祛邪不伤正”的理论特色,为中医治疗肠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5期 v.7;No.38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思路与方法

  • 基于古籍医案的中药治疗肝癌用药规律研究

    王迅康;李琨;夏天爽;郑国银;黄念;马文辉;凌昌全;岳小强;辛海量;

    目的 检索古代医籍中肝癌相关医案,并探究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医灯续焰平台查阅以“肝积”“肥气”“癖黄”等为关键词的医案,挖掘古籍中蕴藏的用药规律。结果 检索出肝癌相关医案856条,涉及中药305味,药物使用总频数10 320次;高频药物前五味分别为茵陈、茯苓、泽泻、陈皮、白术;高频药物按功效分类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药性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为主,药物归经前五位是肝经、肺经、胃经、脾经、肾经;药对以茵陈-茯苓、茵陈-泽泻最为常见。结论 根据古籍医案总结出肝癌用药以寒性、温性为主,五味多用苦味、甘味、辛味,涉及药物归肺经、脾经、胃经、肝经、肾经居多。提示在肝癌早期治疗中可侧重于清热利湿,中晚期则应重视扶正补虚为主。并由此归纳出疏利肝胆、健脾祛湿、清热退黄的肝癌组方规律。

    2025年05期 v.7;No.38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从“虚气留滞”辨治放射性直肠炎

    姜佳琪;赵伟;沙静涛;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是盆腔肿瘤放疗后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以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为典型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基于“虚气留滞”理论,认为本病的病机以虚气为先决条件,其中中气不足、元气亏损为主要因素;留滞为始动因素,其中湿热内蕴、瘀毒阻络为主要因素。在治疗上,施以补益元气、健运中气,清热祛湿、行滞通腑,祛瘀解毒、散结通络等治法,为临床辨治放射性直肠炎提供新思路。

    2025年05期 v.7;No.3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从络辨治肺癌理法钩玄

    徐皓瑞;朱博冉;徐慧楠;沈双;

    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临床难治性疾病。肺脏是络脉聚集之所,易受邪侵,肺癌亦属于肺络病变。本文从脏腑出发,基于络病理论对肺癌辨治进行探讨,认为肺癌病位在肺,与脾肾两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导致疾病发展恶化;正气不足,络虚不荣是罹患肺癌的重要基础;玄府闭郁,肺络瘀阻,络息成积是肺癌形成和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络气不固,络虚流毒是肺癌恶化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当以通补肺络为本,采取虫药通络、流气畅络、化痰通络、解毒通络、荣养肺络等通补肺络之法,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肺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及思路。

    2025年05期 v.7;No.38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名医名家

  • 全国名中医凌昌全“以通为固”治疗肝癌的临证思辨

    郑天啸;周慧灵;韩睿;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全国名中医凌昌全教授在中医防治肿瘤领域经验丰富,重视水湿内停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本文从“水湿犯肝”角度,系统探讨其病因病机及“以清为固、以通为补”的辨证施治思想。该病因病机主要由“肝损湿生”和“水泛责肝”纠互循环而生;“肝损湿生”涉及肝与脾、三焦、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的相互影响,如肝病传脾致脾失运化而生湿,肝失疏泄致三焦水道不畅,肝病及肺致肺失通调水道,肝损及肾致肾不主水等;“水泛责肝”则强调湿邪阻滞气机,导致气郁湿滞、血水互结,进而加重肝郁,促进癌毒生成。在治疗上,凌教授秉持“清利通调、兼顾标本”原则,形成“以清为固、以通为补”的特色治则。一方面通过淡渗利湿之品导湿邪从小便而出,祛邪治标;另一方面恢复三焦气化功能,使脏腑气机畅达,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在用药上,常用金钱草、垂盆草、茯苓皮等甘淡渗利之品,注重辨证配伍,攻补兼施。此论治特色不仅为丰富了中医肿瘤病机学内涵,更为肝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辨路径、增加患者临床获益。

    2025年05期 v.7;No.38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张晓春辨治子宫内膜癌之经验

    葛志颖;戴小军;陆清昀;张晓春;

    文章系统总结张晓春教授辨治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之经验,认为肝郁脾虚、肾虚失养是子宫内膜癌形成的始动环节,冲任失调、湿热瘀毒为子宫内膜癌致病的关键病机,癌毒传舍、经络流注为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阶段。治疗上提倡扶正祛邪,扶正以疏肝健脾、补肾培元、调和冲任为主,祛邪以化瘀利湿、抗癌解毒为主,并注重随症加减,灵活制方。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2025年05期 v.7;No.38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夏小军从脾肾论治慢性放射性肠炎经验

    李炜;李林洲;吕学颖;任德祥;雷旭东;夏小军;

    夏小军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慢性放射性肠炎(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CRE)的核心病机为热毒之邪损伤肠道血络,久泻导致脾肾阳虚。治疗上以温补脾肾、升清降浊为根本,主方选用真人养脏汤合四神丸加减,并依据湿热、瘀血等兼证灵活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本文系统阐述了夏小军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学术思想,结合典型病案分析其辨证要点与用药特色,强调“脾肾同治固本、调控肠腑传化功能”为治疗原则,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2025年05期 v.7;No.3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文献与综述

  • 基于“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结合“肝体阴而用阳”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肝细胞癌

    陈俊辉;汪鑫;杜思润;刘畅;李东东;马纯政;郑玉玲;郭军辉;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慢性肝损伤、炎症微环境失衡及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学“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与“肝体阴而用阳”理论,笔者提出HCC的核心病机为肝阴亏虚致疏泄失常,痰瘀湿浊结聚肝络形成“痞坚”,气机闭遏则阳气郁而化火成“伏阳”。伏阳初起驱动肝脏慢性炎症;伏阳炽盛加速痰瘀互结,促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伏阳化毒终致癌毒内生,耗竭真阴而癌变。针对HCC发展的三阶段病理特征,提出分阶段防治策略,炎症期以“疏肝透热、护阴利湿”化伏阳,防郁热化火;纤维化期以“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痞坚,兼透热存阴;癌变期以“解毒消癥、扶正固本”解癌毒,调和阴阳。治疗全程贯穿“调气机、护肝阴、截传变”思路,为中医药防治HCC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7;No.38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基于“三焦-淋巴系统”壅滞探讨以通为用治疗淋巴瘤

    袁国兴;吴洁;张宇初;彭博文;

    现代中医对淋巴瘤的病位认识尚不统一。本文基于三焦与淋巴系统在分布、御邪和运化水液功能上的相似性,提出淋巴瘤的核心病机为“三焦壅滞”。淋巴瘤的发生是“三焦壅滞”的结果,无形之气不通则壅,有形之血、水不利则滞,“三焦壅滞”是以三焦为核心,涉及气、水、血病变的演变过程,而“三焦壅滞”经历了脾肾虚衰、水气不利、痰瘀毒结三阶段的病机演变。肾精虚损,命门火衰,脾不运化水谷精微是“三焦壅滞”的根本,其导致三焦水气不利是“三焦壅滞”的起始,具体表现为气化失调、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形成痰瘀互结状态,促使淋巴瘤的形成。依据三焦的生理特性,提出以通为用治疗淋巴瘤,即补肾益精以通阳,健脾益气以通水,宣痹散郁以通气,化痰散结以通络,养血行气以通瘀,使得三焦“气、水、血”通达。

    2025年05期 v.7;No.3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肿瘤学园地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曹康迪;李铮;王家伟;王学谦;侯炜;

    目的 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文献检索限定时间为从建库至2025年6月23日,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包含患者5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相比于PD-1/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组,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组能有效改善客观缓解率(RR=1.66,95%CI:1.36~2.03,P<0.001)、疾病控制率(RR=1.24,95%CI:1.08~1.42,P=0.002)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MD=5.66,95%CI:2.22~9.09,P=0.001),对总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无病生存期、两年生存率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安全性方面,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消化道反应发生率(RR=0.83,95%CI:0.70~0.98,P=0.03)和骨髓抑制发生率(RR=0.64,95%CI:0.53~0.77,P<0.001)。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5期 v.7;No.38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下载本期数据